The Demopædia Encyclopedia on Population is under heavy modern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utputs could look bizarre, sorry for the temporary inconvenience

81

從 Demopædia
於 2023年12月30日 (六) 07:03 由 Feinuo Su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816)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到: 導覽搜尋


Panneau travaux.png 警告: 字典中提出的定義已成為人口學家廣泛共識的主題,但不一定得到聯合國的批准.

請參閱討論頁以獲取可能的評論


引言 | 序言 | 索引
章| 基本概念 索引 1 | 人口統計資料的加工整理 索引 2 | 人口的分佈和分類 索引 3 | 死亡和患病 索引 4 | 結婚 索引 5 | 出生 索引 6 | 人口增長和更替 索引 7 | 空間流動 索引 8 | 人口學的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 索引 9
節號|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20 | 21 | 22 | 23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40 | 41 | 42 | 43 | 50 | 51 | 52 | 60 | 61 | 62 | 63 | 70 | 71 | 72 | 73 | 80 | 81 | 90 | 91 | 92 | 93


81

812

遷移統計資料1的編制,要能反映出遷移量、遷移流向和遷移者的特徵。由於大多數遷移統計資料是大致估算的,而不是精確計量的,所以這些事實的準確程度,取決於編制的方法。對遷移的直接測量2需要有遷移活動發生時即進行登記的制度。最完全的遷移統計來自人口登記,在那裏所居住地變更都加以記錄。從而可以測量國內遷移和國際遷移。不過對前者比對後者更能滿足要求。在那些沒有人口登記的國家,有些不包括全部人口的行政登記系統可以用於某些特殊目的。例如,選民登記記錄3社會保障記錄4納稅人記錄5居住記錄6也可以提供國內遷移的信息資料。關於國外遷移,可以根據客輪和飛機的乘客名單7貨單7(803-2*)的地區,必須採取特別步驟來區分移民與不改變其居住地的旅遊者8(801-11)。發出的簽證9入境許可證9的數字和發給的居住許可證10或者勞工許可證11的數字,也可以用作衡量外國人遷移的一個指標。

  • 8. traveler(traveler),n.(名),旅遊者(旅遊者);travel(travel),v. (動),旅行(旅行);travel(travel),n. (名), 旅行(process of travelling)。
  • 9. 在某些國家,想要出國旅行的居民需要得到出境許可(exit permits)或出境簽證(exit visas),其記錄也可以作為遷移活動的資料來源之一。

813

利用普查和專門調查中收集的資料可以開展遷移者統計1。根據調查所提的問題,這些資料通常包括遷入者統計2遷出者統計2出生地統計3。這種辦法對於研究國際遷移是有局限的;因為,無法研究遷出者,而遷入者不論其來源國是哪裏,都是可知的。

814

在不可能直接確定遷移量的地方,可以通過餘數法1或(method of residues)間接估算淨遷移量。餘數法即把兩個日期之間的人口變動數與自然增長所引起的變動數加以比較,這兩個數字之差即為遷移人數。生命統計法2是計算兩次普查的總人口數的變動與普查間隔期自然增長(701-7)數之間的差數。尚存比法3通常用來估算分年齡的淨遷移量;它不要求有實際的死亡統計。尚存比既可以從生命表得出,也可以從連續幾次普查的對比中得出,並且用來從一次普查中的某部分人口推算出另一次普查時的分年齡的預期人數。將觀察人口與預期人口對比,可以用來估算部分人口中的分年齡的遷移差額。當兩次連續普查中可以得到分年齡的和按現住地劃分的出生地統計4資料(813-3)時,就可以對遷移流做出間接估算。

  • 2. 表示總人口變化與自然增長之差等於遷移人數的那個等式,有時稱為平衡方程(balancing equation)。為了用它來估算淨遷移,必須假定兩次普查時的遺漏(230-3)和重複計算(230-5)是相等的。
  • 3. 這個程序的兩個主要方式稱為生命表尚存比法(life table survival ratio method)和全國普查尚存比法(national census survival ratio method)。在前向尚存比法(forward survival ratio method)中,是用普查間隔期初的人口來估算期末的預期人口,在反向尚存此法(revise survival ratio method)中,則把計算程序顛倒過來;平均尚存比法(average survival ratio method)則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815

遷移率1一詞系泛指任何一個用來衡量人口中相對遷移頻數的率。除另有註明者外,這些率都應是指年遷移率2。它們的計算方法是某一時期內的平均年遷移人數與該時期平均人口數之比。年淨遷移率3年總遷移率4是分別用淨遷移人數和總遷移人數的相應資料按同樣方式計算的。遷移效率指數5效率指數5是淨遷移人數與總遷移人數之比。這個指數的變動範圍是從零(當來到者和離去者人數相等時)到1(當遷移全部是一個方向時)。

  • 2. 可用來計算遷移率的其他分母,如期初或期末人口數,或該地區人口存活的人年數。
  • 5. 又稱:遷移效率指數(index of migration efficiency)或效率指數(efficiency index)。

816

將某一時期的遷移者人數與遷入地或遷出地的人口數相比,可得遷移者比例1。將某一地區的遷出者人數除以期初時居住在該地區而期末還活着的人口數,便得出遷出者比例2。這個指標衡量可能遷移人口的遷移概率,其他用途還包括,遷移需要單獨處理的那些人口預測。但在實際中,常用其他人口作分母來計算遷移者比例。同樣,有時用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的遷入者人數除以該地區期末的人口數,計算遷入者比例3;但分母也可以是期初的人數或期初期末人口數的平均。終身遷入者比例4可以從出生地資料中得出,即將在該地區以外出生的人數除以在該地區登記的人數。終身遷出者比例5則是將一個國家內生活在出生地以外的人數除以該地區出生的總人數或除以這些人當中仍住在該地區的人數。當遷移者的某些特徵,如年齡(322-1),職業(352-2)或教育程度(342-1)等為已知時,可用遷移差別指數6來對比遷移者和目的地的其他人口。這個指數等於1減去具有所研究特徵的人口當中遷移者所佔比例與整個人口中遷移者所佔比例之比。當具有該特徵的人口與其他人口有着同樣的遷移行為時,遷移差別指數便等於零。遷移的選擇性7一詞表明遷入者與他們所離開的來源地(801-4)的人口之間的比較。遷移的差異 8*一詞有時會用來表示遷入者與他們的到達地(801-5)的人口之間的比較。

817

縱向遷移分析1(213— 1)或回顧調查(203-8)。從這類資料可以得出幾種精細的遷移指標,如第一次遷移概率2,其定義是x歲非遷移者3在達到x+n歲之前進行第一次遷移的概率。這些概率可以用來計算非遷移表4 (432-3)結合時將產生雙衰減非遷移尚存表5。同樣,可以計算按移動次序分的遷移概率6,還可計算某一次序的遷移者在某一確定遷移的時間間隔內沒有再移動的比例。所有次序的遷移率7 (117-2)該年平均人口規模之比。將同批人的這種率累積到某一日期為止,則得到在沒有死亡情況下的平均移動次數8的估算數。可以把尚存率與分年齡的所有次序遷移表9結合起來,以估算某年齡的一個人在一般死亡水平下剩餘移動次數的平均數。

818

在研究某一時期內兩個地區之間的人口遷移時,常用的指標是遷移強度指數1,即從A地到B地的遷移人數除以期末B地的居民數與期末仍活着的期初A地的居民數之乘積。這個指數再除以遷移者總數與國內人口數平方之比,便得出遷移偏好指數2。當分子僅限於淨遷移流時,所得指標稱為淨周轉率指數3遷移流效率4(805-10)相比來計算。

  • 1. 這一指數可解釋為隨機抽選的在期末還活着的兩個人(一個是從期初A地居住者中抽選,一個是從期末B地居住者中抽選)的概率相等。隨着所掌握的資料不同,可以用其它不同的數據作分母。

819

遷移模型1(803-9)與該地區社會、經濟或人口變量相聯繫。這些變量常被分為反映從來源地向外排斥2推力因素2、反映向目的地吸引3拉力因素3和 兩地之間的干擾障礙4。模型當中最簡單的是引力模型5:即兩地之間的遷移流與兩地人口規模成正比,與兩地之間的距離6的一定方次成反比。另幾種模型認為,遷移流與目的地的機會成比例,與來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的干擾機會7(730-5)。這類模型更多是與個人有關而不是與人口有關;它們將遷移的概率與某些個人特徵,如年齡或既往遷移史等聯繫起來。

  • 5. 或稱帕累托型模型(Pareto-type model)。
  • 6. 距離可以用各種方法計量,如直線路程,中間地區數量等。


* * *

引言 | 序言 | 索引
章| 基本概念 索引 1 | 人口統計資料的加工整理 索引 2 | 人口的分佈和分類 索引 3 | 死亡和患病 索引 4 | 結婚 索引 5 | 出生 索引 6 | 人口增長和更替 索引 7 | 空間流動 索引 8 | 人口學的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 索引 9
節號|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20 | 21 | 22 | 23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40 | 41 | 42 | 43 | 50 | 51 | 52 | 60 | 61 | 62 | 63 | 70 | 71 | 72 | 73 | 80 | 81 | 90 | 91 | 92 | 93